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

臉書、行動裝置與消失的BGM

臉書慢慢不再是一個適合分享音樂的平台了。

點開朋友貼的一首歌,一邊聽它一邊滑塗鴉牆、看看別人貼的東西←這樣的一組動作,慢慢消失在臉書的使用習慣之中。

隨著臉書普及度的提高,智慧型手機、平板等行動裝置已經是最主要的終端裝置選擇,必須讓各項使用度高的功能都能拿出堪用以上的水準,其經營策略便是優化、精緻化單一訊息的呈現效果。

將訊息欄獨立、內建臉書專一性高的網頁瀏覽器,各別瀏覽時的效果都提昇了,也兼顧隨時切換的相容性,讓這些使用度高的東西都能以更好的效果反應在行動裝置上。

然而在行動裝置有限的硬體效能上,這樣的策略洽好和桌電與筆電背道而馳:行動裝置為了專一性而做出的取捨,其實就是降低多工作業的空間。

臉書app為了讓社團、訊息、通知,以及塗鴉牆上的影片、網頁和照片有好的呈現效果,會在啟動的同時屏蔽掉臉書app的其它作業,並將剩下的記憶體,主要放在拿來維持隨時可在不同子頁籤之間相互切換的快取暫存上。

臉書普及讓它成為公務與資訊的傳遞的優位選項,上述的社團、訊息、通知隨著工作需求的成長而讓使用介面優化變得必須;影片、網頁和照片則是回應「承載資訊」這樣的功能性而越發強化,同樣走向介面優化的路徑來增加資訊的承載量。原先多工的需求,退而求其次地以高快取的無通切換來作為替代。

行動裝置上個別功能的優化,都是相當工具性地隨著使用者需求變化而進行成長。一個願意回應使用者需求而隨時變化著的的軟體設計,確實是相當值得激賞的團隊。

音樂的消失,其實只是這些成長下的副作用罷了。

使用者回應這樣的發展,相片文宣、長篇大論這樣能夠承載更多資訊的功能發展為業界主流,有劇情的影片也穩健地成長著;當然,廢文跟圖文不符,更是同樣享受到「臉書po文作為資訊載體」這個認知建構的紅利,並且在雙雙低廉的生產/消費成本的加成下更是篷勃發展。

消失的音樂,多半不是那些承載著許多資訊的微電影音樂,也不是各個大小樂團粉專上貼出來熱騰騰的新歌,而是所謂的BGM(background music)。BGM是依附著多工的前提而生的,無論你在工作、休閒,甚至是閉目養神的時候,放點小歌作為BGM,無形間去調整身處環境中的背景雜訊,也就是自我的資訊管控(inform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)的習慣漸漸式微。

也許,這意味著我們這些使用者,正在慢慢地將我們的自主權讓渡出去,被終端介面定義為純然的客體與受到管控的主體。

話雖如此,其實我還是相信這真的只是科技發展下的副作用之一罷了。行動裝置的硬體限制,讓無痛快取替換掉了電腦上多工的使用習慣,換來的是對於資訊更加精實的接收度。也許我只是想表達一點點的感傷吧。

噢對了,塗鴉牆這個詞也消失很久了,這是我還在讀高中時的臉書中文介面用詞。